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五失三不易


  谓梵语佛典在移译为汉文时之困难所在,计有五种失原意的缺失及三种不容易之处。具称五失本三不易。东晋‧道安《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》序云(大正55‧52b)︰
  “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。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,一失本也。二者胡经尚质,秦人好文,传可众心,非文不合,斯二失本也。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,丁宁反覆,或三或四,不嫌其烦,而今裁斥,三失本也。四者胡有义记,正似乱辞,寻说句语,文无以异,或千五百,刈而不存,四失本也。五者事已全成,将更傍及,反腾前辞已,乃后说而悉除,此五失本也。然般若经,三达之心覆面所演,圣必因时俗有易,而删雅古以适今时,一不易也。愚智天隔,圣人叵阶,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,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,二不易也。阿难出经去佛未久,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,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,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,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,岂将不知法者勇乎?斯三不易也。涉兹五失经三不易,译胡为秦,讵可不慎乎?”
  此五失三不易说,系强调梵经翻译应特别注意的事项。其后,译经道场的龙象多引为龟鉴,用以自诫。如僧睿的〈大品经序〉(收于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八)云(大正55‧53a)︰“执笔之际,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,则忧惧交怀,惕焉若厉。”后至隋‧彦琮著《辩正论》列举八备十条作为译经的规式;唐‧玄奘也明示五种不翻;宋‧赞宁更举六例以求译语之醇正,凡此皆仿效道安垂示译场的规范。
  ◎附︰《佛教大辞汇》〈五种不翻〉条(摘译)
  (一)唐‧玄奘的五种不翻说︰汉译梵语时,不能义译的五种情况。唐‧玄奘三藏所立。今略述如下︰
  (1)秘密故不翻︰如经中的陀罗尼,其意义深隐不明,故存梵音而不翻。
  (2)多含故不翻︰如“婆伽梵”一词有六义,倘若翻译,只显一义而失其他五义。
  (3)此方无故不翻︰如“阎浮树”等,在中国没有相当于它的用语。
  (4)顺古故不翻︰向来即以音译盛行且为众人所知者不翻。如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虽可义译成无上正等正觉,但大都保留音译而不翻。
  (5)尊重故不翻︰如“般若”可译成智慧,但通常不用译语而直称般若。乃因般若的实义深远,若译为智慧便显轻薄。
  (二)隋‧彦琮的八备十条说︰(1)诚心爱法、志愿益人,不惮久时。(2)将践觉场,先牢戒定。(3)文诠三藏、义贯两乘。(4)傍涉坟史、工缀典词,甚不鲁拙。(5)襟抱平恕、器量虚融,不好专执。(6)耽于道术,淡于名利,不欲高衔。(7)要识梵言,乃闲正译、不地彼学。(8)博阅苍雅,粗谙篆隶,不昧此文。以上为八备。此外,(1)字声、(2)句韵、(3)问答、(4)名义、(5)经论、(6)歌颂、(7)咒功、(8)品题、(9)专业、(10)异本,共十条,为粗开要例。
  [参考资料] 《辩正论》卷四;《续高僧传》卷二;《宋高僧传》卷三;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卷上(本);《因明入正理论瑞源记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