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五停心观
原始及部派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。由此五种观法,可藉以停止心之五种惑障,故名五停心观。又作五停心、五度观门、五门禅等名。即不净观、慈悲观、缘起观、界分别观、数息观。一说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。
(1)不净观(aśubhā-smṛti)︰谓观自他色身不净以息贪欲。贪重之人修之。依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所载,观死尸青瘀等相,治显色贪;观死尸遭鸟兽啖食,治形色贪;观死尸腐烂生蛆,治妙触贪;观死尸不动,治供奉贪;又观白骨的骨锁观,以上四贪皆治。依《次第禅门》卷四之说,九想观治男女互相贪着的外贪;八背舍治缘自他身而起的内外贪;八胜处的大不净观治遍十方之依正的遍一切处贪。
(2)慈悲观(maitrī-smṛti)︰指对其他众生作拔苦与乐想,以对治瞋恚障。瞋心重者修之。依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九之意,观自行慈悲有七周,意即观想对上亲(父母师长)、中亲(兄弟姊妹)、下亲(朋友知识)、中人(非怨非亲)、下怨(害下亲者)、中怨(害中亲者)、上怨(害上亲者),给予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独觉所受的真正快乐。依《次第禅门》所述,对骤然间所发不问可否的非理瞋,修众生缘慈;对人实来恼我而起的实理瞋,修法缘慈;对以己所解为是,其他说行为非的诤论瞋,修无缘慈。这是大乘所说,小乘不举众生缘慈。
(3)缘起观(idaṃpratyayatā-pratītyasamu-tpāda-smṛti)︰又作因缘观,谓观十二缘起以治痴烦恼。
(4)界分别观(dhātu-prabheda-smṛti)︰又称界方便、析界观、无我观,谓观十八界一切法不外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等六界和合而成,以对治我执。我见重者修之。这是观圣道的方便,故称界方便。
(5)数息观︰一作持息念、安那般那观或阿那阿波那观,安那是入息,阿波那是出息。数息观即谓数出入息,以对治散乱之寻伺。散心多者修此法。依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所载,此观有六相,次第渐进。六相是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。“数”谓修此观前先数入出息数,入五与出五,由一数到十,屡屡不断。“随”谓行者心念任随息的出入而至。“止”谓安止心念于鼻端或眉间一处。“观”谓观想与息俱有的四大种及依之而住的心心所无我。“转”谓进转而至世第一法位。“净”谓更进而入见道。此观因有如此的胜用,故甚为重要。《次第禅门》卷五以此观为三世诸佛入道的初门,并就数举四说,即数出息、数入息、出入不定,依春夏秋冬定数。《四教仪集注》取第三义,《次第禅门》卷七、《法界次第》卷上以数、随等为六妙门,而详加说明。
念佛观谓多障众生念佛治障的观法。所治的障碍,《摩诃止观》卷七之二说是睡障,《四念处》卷一说是逼迫障,《次第禅门》卷四说治三障。三障是(1)心昏沉无记的沉昏暗塞障,念应身三十二相以治之;(2)欲作五逆、十恶等的恶念思惟障,念报身力无畏以治之;(3)身痛、火焚、水溺等的境界逼迫障,念法身空寂无为以治之。这是大乘所说,小乘仅说念生身佛。
关于五停心的次第,据《四教仪集注》卷中(本)所说,《析玄记》立不净、慈悲、因缘、析界、数息的次第,《四教义》卷四立数息、不净、慈悲、因缘、界方便,《四念处》卷一以界方便为第四,因缘为第五,《法华玄义》卷三之上、《止观》卷七之二、《次第禅门》卷三之上,均以因缘为第四,念佛为第五,未立界方便,《四教仪》立不净、慈悲、数息、因缘、念佛的次第。以上诸说皆以不净或数息居首,乃由于此二观最为重要。如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说五停心时,亦仅释此二观为入修要门。
五停心观之义赅罗大小乘,通凡圣所修,小乘俱舍家特置于七加行的第一位。行者虽观四谛妙理,求离苦得乐,贪等五种烦恼却仍散动,如风中灯不能止住,无由而入,故先勤除此障。
[参考资料] 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十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一;《华严孔目章》卷二;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二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四十、卷一二七;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卷三;关口真大编《佛教の实践原理》;忽滑谷快天《禅学思想史》〈印度の部〉第二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