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五住地烦恼
五种住地的烦恼。又作五住地惑。指五种能使众生执著于三界九地生死的烦恼。依《胜鬘经》所说,五种住地烦恼即︰见一处住地、欲爱住地、色爱住地、有爱住地、无明住地。此五种惑能生烦恼,为一切烦恼之根本,故又名住地。依《大乘义章》卷五(本)所释,其义如下︰
(1)见一处住地︰又称一切见住地。见是三界的见惑,此迷理之惑易断,入见道见谛理时,一时顿断,故云见一处。
(2)欲爱住地︰欲是欲界,爱是贪爱(即思惑),此思惑原通于贪、瞋、痴、慢四者,但以贪爱的润生之义最强,故举之以表示思惑。
(3)色爱住地︰色爱指色界的思惑,即指除无明、见,舍外境五欲,染著于一己色身的烦恼。
(4)有爱住地︰又称无色爱住地。有爱即为无色界的思惑,即指除无明、见,舍离色贪,而爱着己心。
将思惑区分为三住地,乃因思惑系迷于五尘之事境而起,而此事境有内外色心的差别。即欲界多著于外界的五尘欲境;于色界,舍却外之五欲而著于己之色身者多;无色界,则舍离内外一切色贪而著于己心。思惑性如藕丝缠绵,难以断除,须随欲爱住地九品、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、有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,总计八十一品的品别次第渐断之。
(5)无明住地︰无明指痴闇的心体无慧明,是诸惑的根本烦恼。依《胜鬘经》所说,阿罗汉、辟支佛不能断此无明惑,只有佛能断除。
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卷下则以生得惑为第一住地,欲界惑为第二住地,色界惑为第三住地,无色界惑为第四住地,无始无明为第五住地。但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九视之为非极成的异说,故不依用。唯识家认为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的种子,第五种住地惑为所知障的种子。天台家则以前四种住地为遍通三界内之惑,第五种住地为界外的别惑。
[参考资料] 《成唯识论》卷八;《法华经玄义》卷五(上);《维摩经略疏》卷八;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二(末);《胜鬘经述记》卷下;《法华文句记》卷二(下);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卷下(本);《瑜伽论记》卷三(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