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五众


  (一)隋代由官方设置的高等佛学教育机构︰依学科的不同分为涅槃众、地论众、大论众、讲律众、禅门众。此乃隋文帝为提倡佛教义学,以长安为中心而建立的教义研究机构。被选聘而担任众主的,都是当时各学科的著名学者。彼等各住一寺,专门从事领众教化的事。这些众主现在可考的有︰涅槃众主法总、童真、善胄;地论众主慧迁、灵璨;大论众主法彦、宝袭、智隐;讲律众主洪遵;禅门众主法应。
  从学科名目来看,五众包含了戒、定、慧三学。而在义解方面,涅槃众以《涅槃经》为主,地论众以《十地经论》为主,大论众则是研究《大智度论》。五众实已包括了真常唯心系与瑜伽、中观各派,囊括了大乘三系的义学。依此可知当时佛教界最盛行的佛教思想。
  (二)指七众中的出家五众︰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云(大正25‧130b)︰“佛弟子七众,(中略)优婆塞、优婆夷是居家,余五众是出家。”即︰(1)比丘︰指受具足戒的出家男众。(2)比丘尼︰指受具足戒的出家女众。(3)式叉摩那(śikṣamāna)︰乃沙弥尼成为比丘尼之前二年的称呼。(4)沙弥︰指受十戒之出家男众。(5)沙弥尼︰指受十戒之出家女众。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中说,此出家五众所以为世之良田,实由戒体故。
  (三)五蕴之旧译︰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。(参见“五蕴”条)
  [参考资料] (一)《续高僧传》卷十、卷十二、卷十九、卷二十一、卷二十六;蓝吉富《隋代佛教史述论》第三章;盐入良道《中国佛教史》第六章〈隋唐的统一与佛教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