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二教
古人对于佛陀教法的分类。有多种异说,兹择要略释如次︰
(一)半字教与满字教︰也称为昙无谶的二教。与小乘教、大乘教大略相同。半字、满字是依梵字的摩多、体文相离而未成全字者,与两者相合而成全字所作的区分。小乘教的义理未周全,如字不圆满,因此称为半字教;大乘教的义理圆足,如字已完成,因此称为满字教。《大涅槃经》卷八云(大正12‧414a)︰
“半字义皆是烦恼言说之本,故名半字。满字者,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。譬如世间为恶之者,名为半人,修善之者为满人。(中略)善男子!是故汝今应离半字,善解满字。”
这是根据言语的善恶分说半、满,但将此转用为大小乘的分类,则始自此经的译者昙无谶。澄观《华严玄谈》卷四云(卍续8‧448上)︰“西秦‧昙牟谶三藏立半满教,即声闻藏为半字教,菩萨藏为满字教,隋‧远法师亦同此立。”慧远《大乘义章》卷一云(大正44‧466c)︰“声闻藏,法狭劣名小,未穷名半;菩萨藏,法宽广名大,圆极名满。”
然而,《法华玄义》卷十(上)云(大正33‧801b)︰“菩提流支明半满教,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,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。”可知菩提流支也主张此说。此中,“十二年前”指佛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,亦即宣说有相小乘教义的时代。“十二年后”则指佛陀为大乘行者说五时般若无相空理的时代。
然而,此种二教判非常笼统,不及天台、华严的四教、五教判释,故天台大师对此说提出质疑。谓若十二年前专说小乘三藏,则为何佛陀初成道时所说的《提谓经》,谓无量诸天得到大乘境界的无生忍,以及成道六年对央掘摩罗说满教?又,若十二年后唯说满教,则为何《释论》分别般若非秘密教,法华是秘密教?可见以十二年之前后来分别佛陀的教法,是不恰当的。
此外,天亲《涅槃经论》卷一将半、满二教解之为渐、顿二教,云(大正26 ‧278c)︰“半字者渐教,满字者涅槃,满足教故名满字,摄佛教果功德尽满字。声闻、缘觉教不满足故,名半字。(中略)涅槃名顿教。”
(二)有相大乘教与无相大乘教︰出自《法华玄义》卷十(上),文云(大正33‧801b)︰
“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︰(一)有相大乘,(二)无相大乘。有相者,如华严、璎珞、大品等,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。无相者,如楞伽、思益真法无诠次,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也。”
天台大师对此曾加以批评,以为有相、无相不可单说,有是无所彰,无是有所彰,两者分离,则义不成,《华严经》虽论十地差别,但不离无相平等的法身;《楞伽经》《思益经》等,虽复谈空,但初地、初住无别,故依凭不易。
(三)三乘教与一乘教︰系隋代信行所立。三乘教是别解别行之教,即依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三乘差别,或先学小乘,后赴大乘的教义。一乘教是普解普行,唯是一佛乘的华严法门,或直趋大法之教。
(四)化教与制教︰出自道宣《戒本疏》等。也称为化行二教。化教的“化”是教化之义,以定慧教化人,故称为化教。即经论所诠的定慧法门,指大小乘的经论。制教的“制”是禁制之义,戒律可防非止恶,故称为制教,即律藏所诠的戒学法门,指《四分律》等。
此二教的区别是︰若依据事理,则化教以证理为本,制教以事行为主;若就内外而言,则化教以治内心为本,制教以治外相为主。
(五)屈曲教与平道教︰也称为印师二教。屈曲教是释迦如来所说之经,指随众生的机性,随破执着之教;此教设方便,屈曲令众生生解。例如《涅槃经》,虽说圆通一极之理,但却属于对权显实,或会异归同之法。
平道教是毗卢舍那佛所说之经,指顺法性,自在说法之教,因为此教系配合法性平等的道理而说。例如《华严经》,虽随众生而有各别的调伏,但都是配合法性平等的善巧,属于一时顿演之教,故云平道教。
此外,就能说的教主来分别此二教,也可称为释迦经与卢舍那经。法藏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一载,此为江南敏法师所立,而《华严探玄记》卷一则以为系唐代江南印法师、敏法师所立。
(六)本教与末教︰出自法藏《五教章》卷上〈乘教开合〉。本教具称为理性之本教,乃华严别教一乘的法门。末教亦称为逐机之末教;三乘及小乘从别教一乘流出,故称为末教。
除此之外,另有“大乘教与小乘教”、“顿教与渐教”、“权教与实教”、“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”、“显教与密教”、“释迦教与弥陀教”、“自力教(圣道教)与他力教(净土教)”等多种亦可称为二教。其详细内容,请参阅各相关条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