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不丹佛教


  不丹为喜马拉雅山中的王国,位于西藏东南、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南坡,南与印度接壤,面积四万七千平方公里,人口约一三九万人(西元1984年),首都冬季在普那卡(Pu-nakha),夏季则移往辛布(Thimphu);地势北高南低,低地气候湿热,高山终年积雪,多森林。不丹的住民多为藏人系统之不丹族,分僧侣、贵族、庶民等阶级。
  不丹佛教传自西藏,属于西藏佛教的宁玛派。相传西元八世纪时,宁玛派祖师莲华生曾二度驻留不丹弘扬教法;现今每年四月所举行的巴罗(Paro)大祭,即为纪念莲华生而设。十三世纪,又传来主巴‧噶举派的教义。十七世纪时,西藏噶举派领袖纳布加尔入境不丹,成为不丹的第一位法王。法王宣称为不丹的统治者,组织中央政府,任命地方官,采政教合一政策,并以转世制度继承。
  不丹有一千二百多座寺院,僧侣六千人以上。佛教信仰深入民间日常生活,一般家庭每年都要请僧侣做一次法事,或祈祷病愈,或追念祖先;家家户户室内均设有佛堂。寺院多建于十六世纪之后,且大半座落在聚落中心,但也有一些是建在人烟罕至的地方,如唐祜寺建在陡峭的悬崖上,攀登不易。寺院建筑物富丽堂皇,外观常饰以鲜艳色彩或精致的雕刻,如普那卡地区的寺院即以富艺术气息的建筑雕刻及珍贵的佛像、佛具而闻名。又,普那卡附近的寺院亦曾刊刻“不丹版”大藏经目录,惜毁于十八世纪之内乱。
  1907年,旺楚克王朝建立后,不丹国王掌握实权,实施政教分离。1969年,设置国会,采君主立宪制;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机关,国王必须获得国会的信任,但真正掌握实权的仍是王室及喇嘛僧侣所构成的王室咨询协议会。
  学界对不丹的研究甚少,主要著作有卡兰(Pradyumna P. karan)与小仁金斯(Wil-liam M. Jenkins)合著的《喜马拉雅王国︰不丹、锡金和尼泊尔》(1963),卡兰著《不丹的自然与文化地理》(1967),科厄霍(V. H. Coelho)著《锡金和不丹》(1967),埃登(Ashley Eden)著《派往不丹的政治使节》(1972),伯戴克著《西元1650~1750年不丹的统治者》(1972),罗斯(Leo E.Rose)著《不丹政治》(1977)等。
  [参考资料] 青木文教《西藏文化の新研究》;L. A. Waddell《Buddhism of Tibet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