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三钵罗佉多(梵saṃprāgata)


  维那于僧众食前唱说之语。又作三钵啰佉哆,或僧跋;意译作善至、正至、时至。乃施主对众僧表白平等施意之语,或指众僧所食悉皆平等之意。《梵摩难国王经》谓(大正14‧794b)︰“夫欲施者,皆当平心不问大小,佛于是令阿难临饭说僧跋。僧跋者,众僧饭皆悉平等。”又,《有部目得迦》卷八谓(大正24‧445b)︰“凡于众首为上座者,所有供食置在众前,先令一人执持饮食,或先行盐,在上座前曲身恭敬,唱三钵啰佉哆,未唱已来不得受食。当知此言有大威力,辄违受食得恶作罪。”
  另外,义净新律以此为消解有毒食物之密语。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〈受斋轨则〉云(大正54‧209c)︰“佛与大众受他毒食,佛教令唱三钵啰佉多,然后方食,所有毒药皆变成美味,以此言之,乃是秘密言词。”
  ◎附︰印顺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八章(摘录)
  三钵啰佉多,古译作僧跋。唱三钵啰佉多,而饮食中的毒性都消除了,这是传说尸利仇多(śrīgupta)的故事。尸利仇多(或译申日、德护)在饮食中放了毒药,然后请佛与僧众去应供。《目得迦》以为唱了“三钵啰佉多”,毒就没有了,所以义净注为︰“或是密语神咒,能解毒故。”然同属说一切有部(Sarva-stivadāḥ)的《十诵律》卷六十一,却这样说(大正23‧464c)︰“佛如是咒愿︰淫欲、瞋恚、愚痴,是世界中毒。佛有实法,除一切毒︰解除舍已,一切诸佛无毒。以是实语故,毒皆得除。(中略)未唱等供,不得食。”
  依《十诵律》,消除饭食中毒质,是由于实语,与唱三钵啰佉多无关。《十诵律》的意见,与《增壹阿含经》《月光童子经》《申日儿本经》《德护长者经》所说相合。《十诵律》所说的“等供”,是三钵啰佉多的义译。《梵摩难国王经》说(大正14‧794b)︰“夫欲施者,皆当平心,不问大小。佛于是令阿难,临饭说僧跋。僧跋者,众僧饭皆悉平等。”
  “僧跋”是众僧饭皆悉平等,正与“等供”的意义相合。佛教的制度,多数比丘在一处受供,是不问年老年少,有没有学德,相识或不相识,应该平等心布施供养,比丘们也应该平等心受供养。所以在开始饭食时,唱“三□,唱僧跋,主要为受供前后的颂赞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下三之三;《南海寄归内法传解缆钞》卷一之二;《枳橘易土集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