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三师七证
出家众受具足戒时,戒场中应具足的戒师人数。“三师”指戒和尚、羯磨师、教授师;“七证”指七位莅临证明的戒师;合称为十师或十僧。依教制,若不具备十师,不得传授戒法,因此戒子于受戒前,必先迎请十师,此称为请师法。《传戒正范》卷二〈二坛法仪〉云(卍续107‧45上)︰“和尚、二阿阇黎并须如法,七僧为证,皆清净明晓。若无和尚,若十僧不满,皆不成就。”又云(卍续107‧47上)︰“欲授具足大戒,必须三师水乳,一界六和。”可见除了人数须具足十人之外,戒师必须“如法”与“清净明晓”,诸师之间必须相互和谐,如同水乳。这样才算是戒场中师资条件的圆满。
三师中的“和尚”,俗称得戒和尚,也称戒和尚。这是传戒仪式的核心人物,也是戒子所受戒法的传授者;此师须具戒腊十夏以上、本身严守戒法、智慧具足,堪能教授弟子。“羯磨师”又称羯磨阿阇梨,指受戒时行羯磨作法的戒师。“教授师”又称教授阿阇梨,指受戒时讲说戒德、教示威仪的戒师。羯磨、教授二者都必须戒腊五夏以上。“七证”是莅会证明羯磨(传戒作法)之确实无谬的戒师。《四分律行事钞》卷上之三〈请师法〉条下云(大正40‧25a)︰“初请和尚者,以是得戒根本,若无此人,承习莫由,阙于示导不相生长,必须请之。”解“羯磨师”云(大正40‧25b)︰“羯磨戒师阿阇梨者,受戒正缘,若无此人秉于圣法,则法界善法无由得生。”解“教授师”云(大正40‧25b)︰“由此人为汝教授引导开解,令至僧中,发汝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。”解“七证”师云(大正40‧25b)︰“以羯磨法非是独秉,必取此人证无错谬,(中略)若论发戒功,与三师齐德。”
此三师七证之制,乃就佛教盛行,人口稠密之地区所立;若在边地僧众不多之处,则仅须三师二证。据《毗尼母经》卷四所载,迦旃延于阿畔提国为比丘授戒时,由于堪为戒师的僧众不足,费时十二年始得受具,故佛陀许以边地五师具足即可。
此外,受五戒时仅须和尚一人,受十戒时只须和尚与羯磨阿阇梨二人即可。至于大乘菩萨戒法在原则上以释迦为和尚,文殊为羯磨师,弥勒为教授师,一切如来为尊证师。而实际行事则是仅由一名传授师任教授阿阇梨即可。此见湛然《授菩萨戒仪》等书。
[参考资料] 《四分律》卷三十一;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;《毗尼母经》卷一;《一心金刚戒体秘决》卷下;《传述一心戒文》卷上;《五分律》卷十七;《摩诃僧祇律》卷二十四;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》卷上;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三(末);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上三之一;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》卷二之五;平川彰《原始佛教の研究》第四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