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七财(梵sapta-dhanāni,巴satta dhanānī,藏nor-bdun)


  指佛教徒的七种行为规范。即信、戒、惭、愧、闻、舍、慧。这七种行为规范可以助成圣果,使行者早成佛道。故以财为喻,谓之七财,或七圣财、七德财。兹略释如下︰
  (1)信财︰指信心。于如来正法生净信,以为成佛之资。
  (2)戒财︰指如来之禁戒。能防止三业之非,保持善根,以为解脱之资粮。
  (3)惭财︰指羞耻心。谓羞于己非,与“愧”相对;或谓惭天愧人,或谓惭己愧他。既有十足惭愧心,则不敢造作诸恶业。
  (4)愧财︰即羞愧心。
  (5)闻财︰听闻正法,引发妙解,如说修行。
  (6)舍财︰心持平等,无憎爱吝惜之念,随所求而施。
  (7)慧财︰指智慧。以智慧照了诸法,破诸邪见,成就正见,以为佛道之资。
  《中阿含经》卷二十一〈说处经〉载佛敕阿难云(大正1‧565b)︰“此七财,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,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财者,彼便得安隐、得力、得乐、身心不烦热,终身行梵行。”
  又,《华严孔目章》卷二〈七财章〉以为上述七财,乃三乘教之义。若依一乘别教,则财义无尽。如《华严经》所载,有道场神示其宝藏,乃使善财童子取用不尽。
  [参考资料] 《长阿含经》卷九;《法句譬喻经》卷一;《十诵律》卷五十;《集异门足论》卷十六;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卷下〈因果品〉;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二;《俱舍论光记》卷十八;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二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