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一乘(梵ekayāna,藏theg-pa-gcig-pa)


  又称“一佛乘”。系与“三乘”相对的教法。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,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三种差别,而一乘教法则谓小乘之声闻、缘觉教法到最后亦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,都将成佛。因为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,并不是佛陀的本怀。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的目的,是在引导一切众生终皆成佛。因此,以成佛为最终归趋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。这种主张是《法华经》最主要的特色所在。《法华经》〈髐隢K品 〉曾谓(大正9‧7b)︰“诸佛以方便力,于一佛乘分别说三。(中略)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。”并且以羊车、鹿车、牛车比喻三乘,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乘。可见该经的主张,显然以为三乘法仅是方便法门,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之教。
  关于一乘法的深意,后世天台、华严、唯识、真言等宗,各有独特的主张。兹分述如次︰
  [天台宗的一乘说] 依天台宗的解释,“一乘”的“一”,即妙,即纯一,所以独得“妙”之名,因而立“四一”之说。所谓“四一”之说,始于光宅《法华经义记》,该书卷二解释“十如”时云(大正33‧593a)︰“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,一者是教一,二者是理一,三者是机一,四者是人一。”惟同书卷三以四一解释“唯以一大事因缘”时,所述则与此稍有不同,其文云(大正33‧603a)︰“先明果一,二明人一,三明因一,四明教一。”由此可知,光宅的四一说前后不同。对此,天台智顗在《法华玄义》卷六及《法华文句》 〈方便品疏 〉曾加以破释,并别立教、行、人、理之四一,所根据之〈方便品 〉云(大正9‧8a)︰“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。”、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、“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。”、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”智顗称“无二亦无三”为教一;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为行一;“但教化菩萨”为人一;“世间相常住”是理一。兹分释如次︰
  (1)“无二亦无三”︰约教而言,没有通教半满相对的二种教法;约部而言,没有《般若》的兼带大小二乘,所以是无二。又,约教而言,没有藏教所分的三乘法;约部而言,无《方等》中所对的三乘,所以是无三。此为教一。
  (2)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︰《法华文句》解释(大正34‧62c)︰“五乘是曲而非直,通别偏傍而非正。今皆舍彼偏曲,但说正直一道也。”即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,《法华文句》认为是教一,而《四教仪》则认为是行一。二者的不同在于《法华文句》以“但说”为教一,《四教仪》以“无上道”为行一,即分别就能诠、能行各据一义。故有此差别。
  (3)“但教化菩萨”︰是说前此一向随顺众生根机而教化三乘,但到了法华时,由于“开三会一”,一切众生都会归为求无上菩提的菩萨。此时仅存菩萨而无声闻与缘觉,故云人一。
  (4)“世间相常住”︰十界依正差别的事法即是世间相;世间相的万法悉皆相即于理,故皆常住,此即诸法实相。虽然以凡夫染碍的迷情来看世间相,必定是隔历非常住,但只要一去隔碍的迷情,就能洞达诸法实相,觉证十界本具、依正融即之圆满妙理。果然如此,则法界万众无不常住,而且既脱吾人迷情的分域,则常住就不是与无常相对的常,而是绝对的“妙常”。此即为理一。由于理一,所以教、行、人也都是一。
  这就是天台宗的一乘说。
  [华严宗的一乘说] 华严宗的一乘说颇为复杂,有二种一乘、三种一乘、五种一乘等种种说法。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一(大正45‧477a)︰“然此一乘教义分齐,开为二门︰(一)别教,(二)同教。”这种同教、别教二种一乘之说,是华严宗一乘说的根本。此中,同教一乘有两种,一为“以一乘为能同,三乘为所同”的向下门的同教;二为“以三乘为能同,一乘为所同”的向上门的同教。别教则是别异于三乘权教的一乘。
  《华严五教章》立别教为分相、该摄二门,而同教则有分诸乘、融本末二门,并广加解释。此中,别教一乘是以该摄门诠其法体,以分相门释别教之名义。同教一乘是以分诸乘分显其法体,以融本末释同教之名义。所以,二种一乘虽各立二门,但特别以别教一乘为华严之本宗。
  关于一乘的种类,在华严宗典籍中可以觅得下列数种说法︰《华严经探玄记》卷一论二种一乘,云(大正35‧114b)︰
  “一乘二者︰(一)破异明,如法华经破二实灭及涅槃经破无佛性,俱是对权会破,方说一乘。(二)直体显一,如华严经不对二乘,无所破故,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。是故初说华严无权可会,终说涅槃会前诸权;是即非尽权无以显实,是俱名一乘。”
  此外,《华严经探玄记》也曾述及三种一乘(大正35‧114c)︰“一乘三者︰(一)存三之一,如深密等说。(二)遮三之一,如法华等。(三)表体之一,如华严等。”至于五种一乘,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一云(大正45‧482a)︰“明一乘随教有五︰(一)别教一乘云云。(二)同教一乘云云。(三)绝想一乘,如楞伽,此顿教。(四)约佛性平等为一乘,此终教云云。(五)密意一乘,如八意等,此约始教。”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一在同教之下,曾列举七种一乘之说,文繁兹不赘。如上所述,虽有种种一乘差别,但都可收归于同教、别教一乘(即二种一乘)。
  以上华严宗、天台宗的一乘说,都主张一乘真实、三乘方便。此中,天台宗虽许以“圆”之名说法华时之前,但绝不许法华时之前用“一乘”之名,所以天台宗的一乘就没有多种差别。而华严宗则不许以“圆”字称顿教以前的四教,然而允许将“一乘”之名用在渐顿诸教,所以一乘就产生多种差别。
  又,《法华经》以开会三乘之机为其主眼,《华严经》则是以对普贤大机直说一佛乘为眼目。所以华严、天台两家之间虽有若干不同,但都是以一乘真实、三乘方便为其教旨。
  [唯识宗的一乘说] 唯识宗的主张与天台、华严不同。此宗认为“三乘真实、一乘方便”,而每驳斥华严、天台的一乘说。然而此宗论据,仍然是来自对《法华经》《涅槃经》等关于一乘的经教。如窥基《法华玄赞》卷五,即会通<方便品>“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”之文,而认为是在谈十地菩萨古昔之事,以及对不定姓二乘的记别。《法华玄赞》卷四(本)曾引《摄大乘论》的十因,结释(大正34‧716b)︰“今此会中,依论,但与二人记别︰(一)不定姓,(二)应化者。(中略)非全拨其无定姓。故此一乘是密意说。”
  此外,窥基在《法苑义林章》卷一里,又会通<方便品>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”之说,其文云(大正45‧267a)︰“依梵本说,经颂应言︰无第二、第三。数三乘中独觉为第二、声闻为第三。为引不定任持所余故,方便言无第二第三,非真破也。”
  窥基在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卷上(本)也会通了《涅槃经》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”之文,而认为(大正43‧611a)︰“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。”而《唯识论同学钞》卷一之四也会通了《涅槃经》“闻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,而言四果皆成佛者,弟子不解我意”之文,而谓(大正66‧35c)︰“诸声闻等皆成佛者,不解佛意也。”佛意是对不定姓一机说成佛。
  由上引诸文,可见唯识宗的看法与天台、华严是有差别的。该宗认为华严、天台宗的一乘说,是佛对不定姓一机的密意方便说,而以为“五姓各别”才是了义真实之教。因此该宗主张有人可成佛、也有人不会成佛。
  [真言宗的一乘说] 真言宗立秘密一乘,而不许显教诸宗为真正的一乘。空海《吽字义》中即有显教一乘、秘密一乘的名目。对这一问题,《真言本母集》卷三十一有“一乘实义,限真言事。”一条,以一乘实义独归真言宗,认为一乘是不动迷悟诸法,直接印成佛体之义。而十界依正、迷悟诸法,系以六大为体、四曼为相,故各各体性相用皆具本不生之功德。至于显教诸经虽依真如法性之周遍而建立一乘之名,但并非事理俱密之谈,因此仍属于三乘中之菩萨乘,虽得一乘之名而无其实。而真言教则不然,真妄事理皆法身自体,故不动迷悟即可立一乘之名。因此“一乘”应为真言教所独有。
  要言之,真言宗未破坏五姓之各异,而以同一法身加以统一。此一看法与天台宗等之废除五姓差别而建立一佛性的意义,显然异趣。显密二宗对“一乘”法门的异同,由此可以窥见端倪。
  此外,近代日本佛学界,对一乘思想也曾有热烈的讨论。明治以后,松本文三郎、木村泰贤、宇井伯寿、布施浩岳、胜吕信静、板本幸男、平川彰、横超慧日、野村耀昌等十余位学者,先后都曾提出对《法华经》之一乘思想的独特看法。这些看法,在《法华思想》书中的〈一佛乘的思想〉一文中,作者野村耀昌曾有摘要性的叙述。
  [参考资料] 旧译《华严经》卷五〈 菩萨昆品〉;《胜鬘经》〈一乘章〉;《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》卷二〈一乘品〉;《显扬圣教论》卷二十;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五;唐译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十;《五十要问答》卷上;《华严孔目章》卷一;《不退转法轮经》卷一;《解深密经》卷二;《入大乘论》卷下;《法华论》卷下;《法华经义记》卷三;《大乘义章》卷九〈一乘义〉;《大乘玄论》卷三〈一乘义〉;《法华玄论》卷一、卷二、卷四;林久稚译《法华思想》(文殊版)。